随着消费越来越火,经销商已比前几年规范许多,但问题仍然存在。首先是通过分装谋求利润。一位专门从事葡萄酒 灌装的经销商告诉记者,原瓶进口和散装进口,是进口葡萄酒进入国内的两种主要方式。前者多适用于知名品牌或实力雄厚的 酒庄;而一些小酒庄因无力独立敲开中国市场,往往选择与人联合向中国经销商供应桶装原酒,到国内再灌装。这位经销商透 露,近期,国内不少保税区都新建了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大桶进口原酒就是在这里被分装到小瓶中,并被贴 上“原瓶进口”的标签。
马华从事进口葡萄酒生意已经多年。他向记者解释:“葡萄酒天生娇贵,对温度和空气接触等条件都有特别要求,哪 怕有一点‘漏气’,都不能再喝了。原产地装瓶的意义在于,生产、灌装一气呵成,能最大限度减少进出口过程中的风险,灌 装酒则无法保证这一点。”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后,马华见识了太多同行的“赚钱妙招”:“为减轻运输重量、降低成本, 他们有时会用软质皮囊代替木桶,并在酒中添加二氧化硫,以防止运输过程中的腐坏、变质。一些经销商一旦察觉到酒的味道 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化,或有其他损失,甚至会在灌装时加入水、色素、香精、橡木素等进行勾兑。”
随意定价,是这个市场不成熟、不规范的又一表现。
吴先生是一位外贸商人,一年前,他到西班牙旅游时喝到一款葡萄酒,觉得口感不错,价格只有15欧元(约合人民 币128.4元),就动起心思,要将这款酒引入中国。他带着样酒回到国内,请来一位鉴酒专家,专家尝过酒后,大赞这是 一款好酒。吴先生听后,兴致勃勃打算给酒定价500元,专家却“点拨”他说:“完全能卖到2000元。”听完记者对这 件事的转述,马华说,通常只有没经验的商人才会给一个不知名的品牌定下这样离谱的价格,但这确实反映出中国市场定价的 随意性。
“这是一个畸形消费的市场,”说到价格,马华一脸苦笑,“最初,我给专卖店供货时,曾要求店主控制利润幅度, 别卖得那么贵,但对方说,那样根本行不通,‘进口葡萄酒卖得价低了,人家就觉得肯定是假酒,反而卖不出去’。不可思议 吧?但中国市场目前就是这样!”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李德美也告诉记者,酒越贵越好,是中国消费 者的认识误区,也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其实葡萄酒在法国也没有具体的定价规则,但在消费者和市场都相对成熟的法国, 商家不可能也无法随意定价。”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